深夜濟南校區智能機器人教學示范中心的燈光一如既往地亮著,青年教師張帥帥在里頭忙個不停,身影在儀器設備間穿梭。這里既是他深耕科研的戰場,也是孕育靈感的搖籃,深夜開展的科技創新、爭分奪秒的機器人調試、與學生圍坐討論的熱烈場景,都在這方空間里交織成獨特的育人圖景。
自嘲是“典型工科男”的他,為自己的專注和高效感到自豪。同事們常說,看張老師工作就像欣賞精密運轉的系統:對待科研,他像調試代碼般嚴謹,從傳感器數據的微小誤差到控制算法的運算優化,每個細節都經過數十次推演驗證,甘愿在冷板凳上坐出深度;投身實踐時,他化身扎根一線的“技術匠人”,扎進生產最前沿,一門心思為企業攻克技術難題;面對學生,他又切換成溫暖的引路人,無論是凌晨回復的修改意見,還是實驗室里手把手的操作示范,都在點滴中傳遞著“身教勝于言傳”的師者情懷。
從育人路上的春風化雨,到解決企業難題的堅持,他始終相信并堅守,真正的工科精神,是用專注打磨每一項技術,用實際行動契合企業需求,用赤誠點亮每一雙求知的眼睛。
傳承師者精神,甘坐科研冷板凳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張帥帥所在的智能機器人教學示范中心在30多年前是學校首個“機器人研究中心”,曾研發出噴漿機器人并先后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研發的“機器人鳥”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巧合的是,當時“機器人研究中心”負責人蘇學成教授,也正是張帥帥博士生導師李貽斌的導師。導師勤勉務實的治學精神,無形中激勵著他不懈努力、精益求精。
張帥帥在讀博期間就是有名的“坐得住”“敢啃硬骨頭”的人,工作之后,更是一心撲在工作上,假期無休、“白加黑”“五加二”是他的常態。來校工作的第二年,張帥帥便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他開玩笑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淚’,因為我們研究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相關的技術都具有較高的創新性,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和突破,高強度的工作使得我午夜之前睡覺的次數屈指可數”。談到做好科研的經驗,張帥帥的“秘訣”是耐得住寂寞,“方法”是厚積薄發,“路徑”就是堅持不懈。“蘇學成老師幾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涯,科研成果累累,耄耋之年依然沒有停止科研的步伐,堅持每天在實驗室工作。” 科大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與敬業奉獻的品格,深深感染著張帥帥,對其科研與教學產生深遠影響,始終激勵他砥礪前行,為科大發展貢獻新力量。
從教滿腔熱情,一片丹心育桃李
“張老師的課堂上既有嚴肅認真,又有輕松愉快”“聽張老師的課,少了枯燥乏味,多了生動活潑”。教學過程中,張帥帥在反復“精研”所講授知識的基礎上,堅持實踐導向的教學模式,將行業的前沿技術與知識融入課堂,把學術前沿與課本理論相結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力爭使每堂課有聲有色,讓學生聽有所悟、學有所得。作為學校選派的代表前往合作高校斯威本科技大學開展交流學習期間,張帥帥深入課堂親身體驗斯威本科技大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氛圍,還與外方教師展開深度交流,汲取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與寶貴經驗。返回本校后,張帥帥積極將所學融入日常教學,精心打磨教學內容,致力于設計出最契合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學生深度需求的授課方案,全方位提升教學效果與質量。
在深耕教學一線的同時,張帥帥始終秉持“以創新驅動人才培養”的理念,充分激活智能機器人教學示范中心的平臺效能。2025年3月,他籌備組建了校區首個AI機器人社團,帶領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并深入企業需求開展產學研對接,讓學生在實戰項目中,逐步形成“敏銳捕捉問題、系統分析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維鏈條。在社團里,學生們傳承著科大踏實肯干的優良作風,將課余時光盡數投入實驗室。從清晨到深夜,總能看到他們俯身編寫代碼、調試機器人的身影。無人機在測試場騰空而起時,四足機器人能穩健跨越障礙、靈活轉向時,每一點成績和進步都凝結著學生日日夜夜的專注與堅持。在這種氛圍的感召下,社員們積極組隊挑戰各類科創賽事,讓理論在實踐中淬火成鋼,讓靈感在協作中綻放光芒。這種“理論扎根實踐、實踐反哺教學”的創新模式,不僅為學生搭建了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橋梁,更成為校區深化產教融合的特色名片。
服務學校社會,彰顯學者大情懷
作為一名奮戰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的高校教師,張帥帥始終踐行服務學校管理和報效社會的初衷,他說,沒有調研,沒有掌握一手資料、了解一線實情,就沒有發言權。為了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服務社會的效能,張帥帥聚焦科研成果轉化,盤活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研究成果從“書本”走向“市場”,他說,“要奔著行業需求搞科研,生產一線是最大的實驗室,也是開展科技研發的‘寶地’。”2024年初,張帥帥在企業調研時便發現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當下行業發展中的迫切需求,便著手研究,為后續的工作集聚了力量。
心無旁騖埋頭實干,汗水澆灌之處,自會迎來收獲的芬芳。2025年年初,在發現實驗室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隱患問題后,張帥帥開始著手研發一套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系統。整個寒假,張帥帥總共給自己放了7天的假期,其余的時間從早到晚都撲在了實驗室里,最終成功研發出一款智能安全系統—“嵙安”智能安全系統,并在校區智能機器人科教融合創新中心部署應用,有效改善了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問題。“純粹之心深耕事功,不期回報卻獲意外之果”,通過對該系統后續的持續優化和完善,現在已經成了一套能夠提升企業安全保障能力的完備的安全智能監測系統。目前,該系統已在日照港進行了實際生產場景中的應用測試,應用單位對該產品給出了高度評價,雙方正在積極商討下一步合作事宜。后續,還將與山東路橋集團、中建八局等單位開展合作洽談,推動該系統在多個行業建立多個試點,為系統批量化落地夯實基礎。
張帥帥說,學科的發展更離不開社會的支持,要在服務社會需求中凝練學科特色,在服務區域發展中提升學科影響力,在服務行業發展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去經五路小學做“開學第一課”、參加天橋區教育科學大會受聘為“天橋區青少年科學院、科學教育中心專家”等等,都是張帥帥積極走出去,服務社會,提升科大影響力的體現。
師者匠心,平而不凡。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和科研骨干,張帥帥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堅守教育的初心,育人育才的恒心和開拓創新的決心,在智能機器人教學示范中心,在這個科大機器人研究出發、發展、騰飛的地方,張帥帥將繼續傳承師者精神,潛心科研、傾心育人、服務社會。(通訊員:陳芳州、宋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