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組織開展的2025年“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團隊名單公布,濟南校區的“語通秦淮”數字推普鄉村振興實踐隊成功入選。
此次實踐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關于語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青年學生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據悉,全國共有1680所高校的8013支團隊、8萬余名師生參與報名,競爭激烈。經過專家審議,山東省共有50支團隊入選參與協同團隊,濟南校區有1支團隊成功入選參與協同團隊。

“語通秦淮”數字推普鄉村振興實踐隊由10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組成,他們計劃前往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陜西商洛的柞水縣和鎮安縣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活動。秦巴民族地區普通話應用能力普遍較弱,對普通話的認同感和使用意愿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針對這一現狀,團隊制定了詳細的核心行動方案:一是開展方言普查,走訪柞水木耳電商主播、鎮安民宿經營者等特色產業從業者,記錄因方言導致的溝通失誤案例,如將“肉厚”說成“漏后”影響銷售等,深入了解語言障礙對當地產業的影響;二是直播賦能,結合木耳電商、生態旅游等本地產業需求,模擬直播帶貨、游客接待等實戰場景,教授工作人員“普通話+專業術語”的表達方式,如“柞水木耳,朵大肉厚”的標準化話術,提升其普通話應用能力;三是雙語傳承,在回族鎮等民族聚居區開展“方言-普通話”對照教學,在保護民族文化符號的同時,提升普通話交際能力,實現“鄉音”與“國語”的和諧共生;四是分層筑基,利用農閑時間,在村廣場、小賣部等聚集地開展微課堂,教授常用語,如“多少錢”“包郵嗎”等電商詞匯,夯實普通話基礎。